在医药投资者眼里,医药反腐大风暴,犹如“全民公敌”。但是,大家都别因为炒股就魔怔了,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说,医药反腐利国利民。
咱们用数据说话。
(资料图片)
最近,有一家叫科瑞德的公司拟IPO,计划募资7.45亿元。这家公司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,公司的主力产品是3款仿制药,且上市时间超过10年,但是,去年仅学术推广活动费就达到了2.2亿元,占营业收入比重的24.3%。
或许这样看还不够直观。
2022年,科瑞德的营业收入9.08亿元,毛利率92.89%,但是,净利率只有23%。可能有人会有疑问,难不成中间的支出全部用于研发?NO!以2022年为例,公司研发费用为1.29亿元,但是销售费用达到了4.36亿元,销售费用率接近50%。
大家可以猜想一下,近50%的销售费用率尤其是学术推广活动费,究竟去了哪里?
同样拟IPO的长风药业也非常特殊。
长风药业也是一家仿制药企业,主要产品用于治疗哮喘病。2020年-2022年,长风药业净利润分别为-4.05亿元、-1.3亿元和-0.5亿元,累计未分配利润-8.58亿元。重点是,在招股说明书中,公司特别标注了“医院拜访费”,仅2022年这一金额就达到了2385.76万元,占营业收入比重6.8%,销售费用率为39%。
还有百神药业。
作为一家中药企业,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,百神药业的销售费用率常年维持在50%左右,但是研发费用率却不足3%。2020年-2022年,百神药业销售费用累计为9.12亿元,但同期研发费用支出合计为0.51亿元,前者是后者的17.88倍,典型的“重营销轻研发”。
据Wind统计,在A股市场,2022年生物医药类企业的平均销售费用率为19.93%,差不多是20%,其中,销售费用率超过60%的医药公司有15家,超过50%的有39家,超过30%有141家。
这里面的“腐败”会有多少呢?
最近,中纪委提到了一桩医疗器械涉嫌回扣的案例。根据介绍,云南省某医院,一台3000万用于肿瘤治疗的直线加速器,其中1600万元作为回扣被院长私吞。
简直是触目惊心!
这只是个别现象吗?
据报道,截止到目前,全国已经至少有159位医院院长、书记被查,数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两倍。2023年7月底,国家卫健委连同十部门召开视频会议,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。
那么,医药反腐,究竟是利空还是利好呢?
先说药企。
一位医疗器械代理商内部人事这样吐槽:
“所谓的学术会议太多了,就是为了圈钱,供应商也苦不堪言,目前,业内平均水平是给医院内部人士20%-30%提成,销售人员的提成反而只是很少部分,甚至只有1%左右。”
对前面提到的药企来说,假设销售费用率降低一半,节省的部分除去用作研发之外,利润率也将得到很大提高,何乐而不为?
再说患者。
所谓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,医疗腐败的背后,患者除了承担更高的医药费用之外,还必然伴随着多开药、多检查、多化验、多用耗材等现象,结果就是医患矛盾尖锐,医院甚至都不能被冠以“公立”二字。
还有就是国家层面。
对国家来说,虽然集采极大的降低了药品耗材的支持,降低了医保支出,但是,医疗腐败带来的过度治疗,也是医保支出的巨大负担。从这个角度说,医疗反腐对节省医保支出的作用也是立竿见影。
最后,回到投资层面。
如果说集采是医药行业面临的第一个地震,那么反腐就是第二次地震,不可避免的导致相关公司的股价和估值一路下跌。在双重利空下,医药行业需要一分为二看问题。比如说,那些研发能力有限,过去数年包括未来几年都靠老产品的药企,常态化集采将是一把“屠龙刀”;像那些一直本本分分做研发、并且始终保持创新能力的药企或医疗器械企业,这次的阵痛就犹如当初限制“三公消费”的白酒,长期势必受益于此。
但是,医药行业的投资难度、投资周期、投资收益,大概率再也回不到从前了!
关键词: